來源:原創 作者:中共云南省地礦測繪院信息中心支部 楊薇玉 日期:2018-10-20 瀏覽:2738 次 [大 中 小 ]
10月19日清晨,天氣微涼,和院里其他支部的黨員一起,我們一行約30人,登上了從昆明開往百色的D3816次列車,向著百色出發。
關于百色,在這之前只記得幾個標簽化的詞:百色起義、鄧小平戰斗過的地方、革命老區、貧困地區。哦,還有,那是一個離我們云南不算遠的地方!而蘊藏在這些標簽詞后的關于那一方山水、那一段波瀾壯闊的革命歲月,我并有去深入地了解過。這一次,剛好有了走進她的機會。
經過3個小時的車程,列車把我們帶到了百色。吃過飯,安頓好住處,跟隨著支部扯起的紅色旗幟,我們到了此行的第一站——粵東會館。粵東會館是一座磚木結構的古建筑,具有南方古建筑的藝術傳統和風格。走在館內,既驚嘆于前人建筑布局之巧妙、裝飾之精美;也感嘆于鄧小平、張云逸、陳洪濤等老一輩革命家運籌惟幄的革命智慧。1929年12月11日,鄧小平同志成功發動百色起義,同時,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在百色成立。軍部設司令部和政治部,司令部就設在粵東會館,司令部所屬的參謀處、副官處、軍醫處等就在這里辦公。鄧小平、張云逸的辦公室和住室擺設十分儉樸,每人一張辦公桌和一張床鋪,坐著床鋪辦公。他們的床鋪也是由松木板和長條凳搭建而成的,他們和其他指導員及普通戰士穿一樣的衣服,蓋一樣的鋪蓋,吃一樣的飯菜,領一樣的軍餉,為全軍樹立了艱苦奮斗的良好風范。
漫步在會館里,置身于與那一段歷史相同的空間,透過天井里灑下的淡淡的陽光,仿佛與過往的歲月有了絲絲縷縷的聯系。歷史,不再是通過書上文字里需要想像才能展現的畫面,而是具化成了眼前的一張桌椅,一條板凳,一盞燈……透過它們,仿佛前人的音容笑貌都在眼前鮮活了起來。
告別粵東會館,我們走過古樸的解放街,來到江濱公園。澄碧河在這里匯入右江后再一路向東南滾滾而去。當年,百色起義前,鄧小平正是從南寧沿著右江逆流而上,在這里上岸與韋拔群會合后,才有了后來的百色起義。江濱公園的中心,是一座白色的石雕,上面刻有16字的百色起義精神“百折不撓,實事求是,依靠群眾,團結奮斗”。我們去時,陽光正好,江邊廣場上有老人帶著小孩在玩耍,河邊有人在緩步慢行,街道旁的商鋪有人在輕聲談笑……當年風云滌蕩的革命,換來現世的歲月靜好!
離開江濱公園,車子又把我們帶到了百色起義烈士紀念碑前。百色起義紀念碑于1984年建成。紀念碑高23.9米,外形似一面迎風飄揚的紅旗,又似一桿紅纓槍直指天宇。正面鐫刻的是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的:“百色起義的革命先烈永垂不朽”,背面是百色起義的紀事碑文,兩側分別是鄧小平、張云逸率領的廣西警備第四大隊來到百色、韋拔群舉辦農民運動講習所的兩幅浮雕,碑頂凸起的“1929”字樣標明了百色起義的時間是1929年。
在紀念碑前,我們所有黨員肅穆站立,重溫了入黨誓詞,向紀念碑敬獻了花圈。而后,一位黨校的老師,給我們講述了韋拔群和陳洪濤兩位先烈的事跡。韋拔群是百色起義領導者之一,中國工農紅軍高級將領,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和廣西右江革命根據地領導者之一。陳洪濤曾任右江蘇維埃政府執行委員,任政府裁判兼肅反委員會主任,參與領導創建右江革命根據地的斗爭,領導鞏固和建設右江革命根據地。1930年11月,紅七軍主力北上以后,韋拔群和陳紅濤帶領中國工農紅軍獨立第3師獨立師和革命群眾以東蘭為中心繼續堅持革命斗爭,并幾次挫敗國民黨軍隊的“圍剿”。后在1932年10月和12月,因叛徒出賣,兩人先后犧牲,連同他們的多位家人,都為革命獻出了生命。
第二天上午,我們來到了此行的最后一站——百色起義紀念館。百色起義紀念館位于廣西自治區百色市東北郊迎龍山。由張云逸大將提議,經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批準,成立于1961年,原名“右江革命文物館”。1996年11月1日,經江澤民同志題寫,正式改名為“百色起義紀念館”。百色起義,又叫右江暴動,是1929年12月11日,由鄧小平、賀昌、陳豪人(政治委員)、張云逸、韋拔群、李明瑞等同志在廣西百色組織領導的武裝起義。起義建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,這是在南昌起義、秋收起義、廣州起義的影響和鼓舞下,中國共產黨在廣西少數民族地區實行“工農武裝割據”的一次光輝實踐。
在紀念館講習所,從黨校老師繪聲繪色的演講中,我又知道了三個與我黨有關的歷史人物:一位革命前輩三次與黨組織失去聯系,然而他卻不忘初心、矢志不移、歷盡艱難又重新找到組織繼續參與革命,最后同黨一起迎來了解放戰爭的勝利,走進了新中國;一位則在百色起義之后與紅軍主力北上井崗山,成了紅軍的重要領導人,卻在1935年反圍剿失敗后喪失了革命的信念,中途離開紅軍隊伍投靠了國民黨政府,雖然他活到了上世紀90年代,卻羞于與后人提及1935年以后的經歷,正所謂“有的人活著,卻已經死了;有的人死了,卻依然活著”;還有一位也是從百色起義出發,非常的英勇善戰,立過很多戰功,為人卻過于自大。因與黨中央意見分岐,在經歷長征達到延安后的某一天,他也悄悄離開了隊伍,淹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中,不知所蹤。(這里請原諒我,我記住了他們的故事,但沒能記住他們的名字。)
跟隨著館內講解員,我們參觀了《百色風雷》《革命英杰》《鄧小平在百色》《建設新百色》等展廳。這一天,恰逢周未,館內還有來自百色市各個小學的紅領巾志愿講解員。通過他們稚嫩卻有模有樣的講解,我們了解了鄧小平的馬鞭、兩張"一位老共產黨"捐款給希望小學的收據等故事。小朋友的講解,得到了參觀人員充滿鼓勵的掌聲。
參觀完百色起義紀念館,我們踏上了返程。身后,山還是那方山,水還是那方水,而這方山水上的人們卻比90年前的人們幸福得多。曾經那里的人們,為了美好自由的生活,進行了殘酷的革命斗爭,甚至付出了寶貴的生命,才換來了現世安穩。今天,我們仍然在為更為美好的生活在努力,在奮斗,只是戰場不同,方式不同。與前人相比,今天的我們實在太幸福了,至少,不用面對槍林彈雨,不用面對流血和生死考驗。我們不應忘記前人所做的犧牲,愛國、愛黨、敬業、敢為人先,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,為創造更為美好、更為自由的生活而努力。愿我們都能珍惜今天生活的來之不易,不忘初心,向著心中的燈塔一路前行。